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39412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间段尿激酶溶栓效果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223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间段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再通效果,以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09年6月于本院进行溶栓治疗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溶栓时间分为A、B、C三组,均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将溶栓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再通率呈下降趋势,将A组分别与B组及C组溶栓再通率进行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溶栓再通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均无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时应掌握好溶栓时机,尽早的溶栓治疗对于提高再通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间;尿激酶;溶栓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70-02

    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预后较为凶险,应对其加强治疗及重视。本文中笔者选取2008年4月~2009年6月于本院进行溶栓治疗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效果较好,现将经验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4月~2009年6月于本院进行溶栓治疗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溶栓时间分为A组(<4 h组)15例;B组(4~7 h组)15例和C组(>7 h)组15例。A组的15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45~72岁,平均(60.9±2.1)岁,其中,心内膜下心肌梗死9例,透壁性心肌梗死6例。B组的15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44~73岁,平均(61.1±2.2)岁,其中,心内膜心肌下梗死8例,透壁性心肌梗死7例。C组的15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46~73岁,平均(60.2±2.5)岁,其中,心内膜心肌下梗死9例,透壁性心肌梗死6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分类等方面进行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A组患者于心肌梗死发生4 h内运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B组患者于心肌梗死发生4~7 h内运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C组患者于心肌梗死发生7 h后运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均给予患者尿激酶100 万~20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一般于30 min内静滴完毕,其他治疗则按常规治疗方法进行,三组患者治疗方案差异不大。后将三组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

    1.3 评价标准

    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使用溶栓剂2 h内回降>50%;②胸痛2 h内缓解或消失;③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心肌酶峰值前移,CK、CK-MB峰值在起病后14 h内到达。以上4项中具备2项或2项以上者判为再通,其中②、③两项组合不能判为再通。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患者溶栓再通率比较

    将三组患者的溶栓再通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研究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三组患者在溶栓再通率方面进行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明显高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三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均无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

    3讨论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1]。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2]。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管腔堵塞所致[3],因此其最基本的治疗目的为使血管再通。对于溶栓的药物,临床一般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对于溶栓时机的把握则成为重点。本文中笔者就心肌梗死患者4 h内、4~7 h及7 h后溶栓的效果进行研究比较,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再通率呈下降趋势,故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对于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4],但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却并无显著差异,故应及早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这对提高再通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23KB,2页)